Wednesday, October 26, 2011

關於父母為孩子爭這樣爭那樣



當99%的人搶着要當那1%的時候,就是這樣子。

100%的人要100%的為我們的下一代負責任,不管你是屬於那個百分比裏。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面除了有一座“斷背山“之外,還有一條“華爾街“。

要佔領身外的那條華爾街,還可以;要佔領心裏面的那條,難矣。

我們恨,我們憤怒,是因爲我們想成爲那1%而成不了麼?

還是真的為了衆人的長遠利益?

人啊,有必要這樣子跟一個日子對着幹嗎?







收到一封電郵,内含一篇名為《基督徒應抗衡萬聖節》的文章。

拜托,我就是受不了最後那一段:

 “這節日並不是記念殉道的信徒,而是在慶祝「死節」。近年更開始有人改稱萬聖節為南瓜節,但名稱上的改變並不能遮掩邪惡。這種崇拜黑暗、死亡、恐怖、威嚇和破壞的節日,基督徒實在不要參與,也不要在房間、辦公室、甚至汽車內掛上巫婆、蝙蝠、貓頭鷹、黑貓、骷髏、妖怪、南瓜的圖象,更不應穿戴古靈精怪的服飾來應節。近十多年的香港也興起了慶祝萬聖節,在很多公共場所,大小商場,甚至家居,都佈置了各式鬼怪、南瓜燈、黑貓以及巫婆之類的装飾。今天有些人在這「死節」,總以為只是扮扮小鬼、要要糖果,並無傷大雅。倘若我們基督徒參與慶祝,就是跟敬拜死亡之神的事有份了。身為基督徒,大家都是被上帝呼召在這個黑暗的世代中作鹽作光,正如在(哥林多後書6:17)告訴我們「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並且要團結,一同抗衡萬聖節的邪惡影響力,扭轉這個節日成為一個傳揚愛及福音的機會,靠著耶穌以正義勝過邪惡!”

讓我先說一說,我欣賞這電郵。

第一,這文章還真的是夠認真的。

發送人認爲這篇文章值得跟收件人們分享。

文章開宗明義,勸諭信徒們應該這樣子,不應該那樣子。

我想,發送人對其所信的很認真,對收件人們也很認真。

認真是好的,雖然有時候,你一認真,你就輸了。

第二,這文章還真的是滿有良好意願的。

文章的前幾段其實是介紹這節日的來源,内容和歷史的一些背景資料

發送人的良好意願是讓收件人們對這節日多認識認識,多了解了解。

也多得他這良好意願,讓我突然有了一股勁兒,往網上去,尋找尋找,查考查考。

我在以下兩個網頁上,瀏覽瀏覽,點擊點擊: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lloween

2. http://www.history.com/topics/halloween/videos#haunted-history-of-halloween

大家不妨到訪到訪一下,看一看,聼一聼,算是讓自己開一開眼界也是挺有意思的。

其實,我也很憤怒,又覺得很可笑,尤其是當我讀到:

“這種崇拜黑暗、死亡、恐怖、威嚇和破壞的節日,基督徒實在不要參與,也不要在房間、辦公室、甚至汽車內掛上巫婆、蝙蝠、貓頭鷹、黑貓、骷髏、妖怪、南瓜的圖象,更不應穿戴古靈精怪的服飾來應節。”

我想,我好奇,有多少人意識到自己在“崇拜黑暗、死亡、恐怖、威嚇和破壞”?

“喂,Frankie,今晚一齊去LKF玩拜黑漆漆”

“而家就嚟海洋公園,同全城既大小不良,喪SAY ‘HELLO’, 爆講‘喂’,同埋狂玩死啦!”

“小朋友,記住叫埋爹哋媽咪,一家大細嚟迪士尼樂園,搞恐怖,搞威嚇同埋搞破壞呀!”

拜托,這豈不是高估了服務供應商跟消費者的互動關係。每逢佳節倍“消費”,到時到候,大小財團自自然然就會來逗我們去把自己的血汗錢到處大花特花。他們樂於“消費”我們,我們也樂於“被消費”,雙方都是“自己攞苦嚟辛”或是“自取其辱”。

與其說“這個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魔鬼,那個天使”, “這個壞透頂,那個了不起”,不如各自撫心自問,如果我們想尋歡作樂,跟親朋戚友在一起,大家有講有笑,需要這個節,那個節嗎?相聚一刻,共享天倫樂,需要那麼多個藉口或理由嗎?

人。節日。主次一目了然。

正所謂人不是為某個節日而造,節日反是為人而設。

凡事都可作,但不都是有益處。

各人要敏感環境,敏感別人,敏感自己。

不高估環境的文化氛圍的正負能量,也不低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強弱

凡事看得合乎中道的智慧,非一句“應該不應該”或“邪惡不邪惡”就垂手可得。

人啊,有必要這樣子跟一個日子對着幹嗎?
 


Monday, October 24, 2011

尋找輔導的日子

(一)

The Five Freedoms
... By Virginia Satir

1. TO SEE AND HEAR
What is here,
Instead of what should be,
Was, or will be.

2. TO SAY
What one feels and thinks
Instead of what one should.

3. TO FEEL
What one feels,
Instead of what one ought.

4. TO ASK
For what one wants,
Instead of always waiting
For permission.

5. TO TAKE RISKS
In one’s own behalf,
Instead of choosing to be
Only “secure”
And not rocking the boat.

(二)

有時候

先感後幹

倒不如

先幹後感

(三)

不同的朋友

給我們

不同的滿足

那些年








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青春極了

超爆浪漫

三十二歲的九把刀懷念十七歲的自己

行年三十三的我也禁不住緬懷起來

《一》

留班的日子

鄰座的



陪着我

一起坐

一起重讀



是妳的“右”



是我的“左”



酷愛

我的左臂

超迷戀至一個地步

經常

快而狠地



再捏

再三地捏

《二》

在電話裏

因小小的

一個誤會

我跟妳

溫柔地

吵過一遍

最後

誰說

對不起

記不起

《三》

傍晚

打電話

“我鍾意你。”



以爲我

在說笑



笑說

“你沒事吧,

不要嚇我。”

《四》

實驗室

枱邊

誰在前

誰在後

誰在左

誰在右

不肯定

肯定的是

一個下巴之下

一邊肩膀之上

我們

在一起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繼往開來”是曾氏最後的施政報告的中文標題,英文是“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Google 翻譯”(http://translate.google.com/)將之譯為 “不斷壯大”。
查一查"The Phrase Finder" (http://www.phrases.org.uk/),這片語(phrase)解作“Progress from one success to another higher level of success”(“從一個成功發展到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成功”)。
這片語源自於聖經的詩篇(第八十四篇,第七節):"They go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till each appears before God in Zion. [Psalm 84:7]" (“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
世界 祖國 我城 自己
有過去 也有未來
要持續成長
談何容易
怨恨神
怨恨社會
怨恨上一代
怨恨自己
還是要走下去
豐盛
如果不單只是
由“沒有”到“有”
由“少”到“多”
那還可以是甚麽